一、 基本情况
勘查区位于新疆天山中段南麓,焉耆盆地的西北部。行政区划隶属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管辖,地理坐标:东经85°38′00″—85°43′00″;北纬:42°14′30″—42°16′00″,面积为16.52km2。
工作区距县城南西约40km处,有公路可直达矿区,交通方便。开都河从工区中部穿过,为矿山生产和生活可提供足够的水源。
二、 大地构造位置
矿区位于塔里木板块北缘中天山褶皱系虎拉山复背斜东部、焉耆盆地的西南边缘。属塔里木板块北缘Fe-Ti-Mn-Cu-Mo-Pb-Zn-Sn-Au
-Sb-白云母-菱镁矿-铝土矿-石墨-硅灰石-红柱石成矿带(Ⅲ-12),埃尔宾Fe-Mn-Cu-Mo-Sn-Au-菱镁矿-水晶成矿亚带(Ⅲ-12-③),萨恨托亥—柳树沟金铜矿集区,矿集区中金、铜矿点浩繁,沿北西西向断裂成群成带分布。其中代表性矿床有大山口金矿、萨恨托亥金矿以及南部霍拉沟一带的红柱石矿等,分布在勘查区北部、西北部一带。
区内出露地层为中泥盆统萨阿尔明组第一亚组,为一套陆源碎屑岩、火山碎屑岩及次火山岩组成的杂岩建造。其下部为灰绿色、暗紫红色、浅紫色、暗绿色石英斑岩,流纹质石英斑岩、安山玢岩,英安斑岩,夹少量霏细岩、橄榄玄武玢岩,向上相变为晶屑凝灰岩,岩屑凝灰岩、凝灰砂岩、凝灰质砾岩及凝灰质粉砂岩,顶部为灰—黑灰色加杂色中—薄层碎屑岩、灰岩,与下伏元古界呈断层接触;上部灰绿色、浅绿色、灰色凝灰砂岩、凝灰质粉砂岩、千枚岩、凝灰质砾岩,绢云母—绿泥石板岩,夹少量砂质泥岩,泥质粉砂岩、泥板岩、变质中—酸性凝灰岩及薄层大理岩化灰岩透镜体。
此套岩性组合具富铜银的中酸性火山岩系特点,该组在区域上又处于NWW向断裂带上,其内孔雀石化极其发育,铜矿化表现优秀。
四、 构造
区内地层总体上呈北西西向展布,柳树沟组火山岩与萨阿尔明组灰岩共同构成一宽缓背斜,背斜核部沿普查区北部边缘一线穿过,轴向 290°左右。本矿区大部位于背斜南翼,南翼地层倾向一样平常150°- 210°,倾角65°-80°,背斜轴部对矿体有肯定控制作用。
矿区断裂极为发育,以北西西向断层为主,北西—南东向断条理之,将矿区切割成菱形块体。前者是导矿、储矿断层,后者为毁矿断层,两者相互作用使得矿体在平面呈错位条带状。
矿区热液运动十分发育,大小不等的石英脉、方解石脉、绿帘石以及石英脉-方解石脉、方解石-绿帘石脉、石英-重晶石脉、钠长石脉等,广泛分布于裂隙体系中。重要蚀变类型为:绢云母化、绿泥石化、硅化、绿帘石化,次为褐铁矿化,碳酸岩化,黄铁矿化,钾长石化。一样平常在背斜轴部一带蚀变强烈。
2011年公司对矿区进行了普查工作,初步圈定了6条铜矿体,规模较大的为Ⅰ、Ⅱ、Ⅲ号矿体,其中Ⅰ号矿体地表控制长361.9m,平均厚3.74m,铜平均品位0.90%;Ⅱ号矿体长200m,厚2.87m,铜平均品位1.00%;Ⅲ号矿体长102m,厚2.81m,铜平均品位1.02%,矿体一样平常呈近东西向展布,倾向北,倾角较陡,一样平常在70—81°,局部挺立。
其它矿体规模较小,仅有地表单工程控制,长一样平常50—84.7m,厚0.86—2.30m,铜品位一样平常0.97%—1.06%,多北东走向展布。
各矿体尚未进行深部验证和控制,经估算矿区334?类铜金属资源量为38036t。
六、 成矿潜力评价
本区地处南天山萨恨托亥—柳树沟金铜矿集区,沿该多金属成矿带分布浩繁有铜、金矿床(点),区内矿产除本区块已知铜矿点外,区块毗邻及两侧还发现铜矿床(点)20余处,均处于统一控矿断裂带上。
区内北西西向逆掩断裂极为发育,岩浆及热液运动强烈,为区域成矿创造了优秀的地质环境。
通过本矿区、邻矿区普查工作,发现了较多的小型矿体和矿化点,表现矿区具有找到中型铜及多金属矿床的伟大潜力。